advertisement


圖片來源:互聯網


跟我初相識的朋友,總會因我能言善辯而猜想我自小便是個辯論高手。這假設雖然合理,但畢竟,他們還是跟我初結識吧!真正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愛辯論。你一言我一語的,太斯文了!而且,我不愛沒有結果的討論,辯論的主旨在於技巧和表現,哪隊得分較高便勝出;但勝出一隊所持的觀點和論據,未必就是真理,比賽過後,無論隊員或是觀眾,也得不到任何結論。


 


所以,我不愛辯論,更不愛在不能找出結果的議題上花時間。例如:愛,有沒有不對?


 


有一首英文老歌名字叫〈If loving you is wrong, I don't want to be right!〉如愛上你是錯,我不願意做得對!盧國沾先生曾在他的作品〈小說似的苦戀〉寫過:「明知道沒有可能,但我愛不自禁!」這些都變了名句。可能是共鳴,更可能是金科玉律;分別在於,共鳴,只是感同身受,遇上了相似的遭遇,歌詞便成了渲洩,事情先發生,後有共鳴。但奉為金科玉律的話,很可能把歌詞變為擋箭牌,成了明知錯而選擇犯錯的強心針,起了助燃作用。


 


我必須承認,我不贊同明知錯而繼續犯錯的心態;然而,我也不能不接受,成年人,只要能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任,人,是有權選擇犯錯的。


 


明知道不能愛仍愛下去,是太多人的經歷,也是太多人的任性。孰對孰錯,根本不能下定論。如果只牽涉到個人選擇的話,該引不起我談論的興趣。可是,如果那選擇並不任性,還看似別無他選呢,那有如何?是否有討論價值呢?


 


電影〈楢山節考〉裡有這樣一個情節。鄉村裡的人,因為收成不足,要控制人口增長,所以,只容許家中的長子成婚。年老的母親眼看次子幾近中年,還沒機會親近異性,覺得不人道,惟有啞忍兒子找畜牲發洩。理性上絕不容許的事,看來,又似有充分的理據支持。那該怎辦?


 


盛年將盡的男女,若不及時把握機會,可能一生也不知戀愛為何物。那麼,唯一可以選擇的,只有那不該選擇的,那怎麼辦?選擇自挖陷阱,就合理化了嗎?朋友說我古板,說我不能接受只有過程沒有結果的戀愛。我不為自己是否古板而辯護,我只知道,我是過來人。苦戀,也許比從沒戀愛過,更苦吧;得到後失去,也許比從沒得到過好,至少,有著思念的憑據。


 


也許我是個逃避現實的人,留在幻想裡,再苦,也可以幻想成甜蜜;從沒開始,可以說成還有希望。可是,得不到就是得不到,扭轉不來。逃避較痛苦還是面對較難受?沒定律,沒興趣討論。若沒有破壞別人關係的對錯,只為享受過程,明知沒結果還要爭取,是對是錯?沒定律,沒興趣討論。明知被欺騙也甘願,是太愚蠢嗎?見仁見智吧,沒興趣討論⋯⋯作為一個第三者,冷眼旁觀的話,也許可以這樣抽離,但如果你是局內人呢?如果,有人走到你跟前對你說:「我明知不會得到你的愛,但我仍愛上了你!」你會為那點點的虛榮,而讓他愛下去嗎?


 


當我愛上了一個不愛我的人時,我還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愛你是我的事,你不能反對。」但若環境倒轉過來,被人不顧一切的愛時,我又會怎樣面對呢?


 


「明知道跟你沒可能,我還是愛上了你。」這話可以說得很浪漫;


「明知道跟你沒可能,還是讓你愛上我。」這話有點涼薄吧?!


那麼,還有對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