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Pop藝術家,Andy Warhol曾經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社交網絡的出現,令 Warhol 從藝術家變成預言家。人人都樂此不疲,把興趣、生活,甚至私隱也以「分享」之名來公諸於世,當然也包括他們的愛情。
渴望得到人認同及祝福,本是人之常情,但當放閃成為病態便要小心了。因為這隨時會成為你倆愛情的陷阱。
病態放閃由輕至重,可分為如下:
在節日或值得紀念的日子放閃,原本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初期的病態放閃者除了在這些日子外,也會刻意找不同日子來放閃,例如第一次收禮物周年、首次拖手日半年、旅行紀念日……種種牽強地為紀念而紀念的名目。
情況如同相信金字塔是外星人協助興建的人,會告訴你某個斜邊的呎吋乘一個常數後,就是地球跟月球的距離一樣。這種「奧秘」會發現得愈來愈多,讓放閃者深信兩人的愛情是牢不可破的。於是,他們便會很快把彼此的暱稱,或明明未嫁,卻以老公老婆相稱,為閃爆的合照寫下段段肉麻caption。
說此行為是輕度病態,只因除了令伴侶有時覺得煩了點外,其實也無傷大雅。當然,要是妳能傳染妳的伴侶的話,說不定妳們會樂在其中。但請留意勿「閃上癮」,否則便是中度病態了。
當放閃成癮後,中度病態者便會開始迷失。或許另一半已對不斷放閃已有微言,但她們卻認為那不單是愛情的憑證,更是量度愛情的單位。由於「愛」是沒有成績表的,所以只能跟其他情侶比較。
明明對某個展覽完全沒興趣,但在facebook的大海中,妳突然見到朋友找到一個好景點並拍下一把sweet爆的合照,妳便嚷着要去影。這種比拼較勁,就如同當年香港仍有兩主要電視台一樣,亞視推出《百萬富翁》,無線立即推出《一筆out消》。良性競爭還好,頂多苦了趕工的製作人。Ok!我明白這個例子有點舊,畢竟一台獨大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於是,當橫向競爭者消失後,再來個限制於其他平台亮相,那就麻煩大了。
「你做咩post同其他人合照,唔post我哋果張呀?」
「吓?成班friend食飯,其他人tag我咋喎。」
「咁咪畀你班豬朋狗友污染咗你個wall囉!仲有呀!點解同佢哋一齊影相就笑得咁開心,同我影果張就笑得咁牽強呀!」
「冤枉呀!大人!」
「你唔愛我啦!」
中度病態總是笑話不斷,像是對一知半解的「景點」caption錯漏百出,在東京灣的彩虹橋合照寫成「終於感受《悠長假期》的浪漫」也罷了。在淡江中學刻意模仿周杰倫跟桂綸鎂相依,再寫「我愛你,你愛我嗎?」,真係貪利是咩!
然而,他們為伴侶帶來不少壓力,直接增加兩人爭執的風險,已是得不償失。明明只屬於兩個人的愛情,卻加上一把自以為讓外人會量度,並且無止境的尺。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重度患者對放閃簡直到了迷信地步。中度患者認為放閃是愛意的表現,也只是愛情的伸延。可是,重度患者卻視放閃為愛情的靈丹妙藥,只要繼續服用,她們便能為愛情續命。
明明兩人的感情已經出現問題,但為了令對方也好,令外人也好,覺得她們仍是羨煞旁人的一對,即使剛床頭打交,床尾也要來個自拍。她們知道問題所在,卻不願面對,反而以為這種「插旗式」的行為,就能擊退所有外敵。
你既然公開愛我,那就是愛到底!
這類人卻以公眾人物居多,因為形象要健康統一,太久沒更新就露餡了。除非到了要分身家的地步,否則最好每隔固定時間便放一下閃。若突然發一張獨照的話,人家也會猜測你倆是否情變。對artist management而言,形象統一比真假重要得多,直接涉及廣告續約的利益。
可是,在Andy Warhol 的預言成真的當下,大量素人透過網絡獲得關注,他們的「朋友」大部份不是真實認識的,而是觀眾,like數及留言慢慢成為重要的認同感。
對此類患者而言,那個賬號記錄了愛情,也是他們的形象。只要關係一斷,整個賬號便沒有意義,至少要來一次合照大delete的浩瀚工程,但之前獲得的認同感便全廢了。他們對可預見的失落感到恐懼,即使明知是虛情假意,仍唯有不停加強閃光,才會令他們稍稍安心。
可是,當這段被餵鴉片的關係走到盡頭時,妳也無可奈何地慣性出post去交代一下。真正的朋友會為妳婉惜,但更多觀眾只會心想原來妳一直「都好假」。
愛情只是瞬間的感動,長久的關係卻需要不斷找出問題,讓彼此磨合。可是,病態放閃患者卻被自己閃盲了,以為只要向世人展現一致的笑容就是天作之合,卻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誰會在意妳這個只有15分鐘的名人呢?
何況,誰也說不準日後的香港,仍可繼續用Facebook 或IG。
重溫:
柏原太賀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