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醫院心臟專科余卓文醫生
為什麼會選擇從醫?
年幼患病時經常接觸醫生,覺得醫生的工作很神聖,於是從小便立志當醫生,希望能幫助更多病人。畢業後到不同的專科實習的專業培訓期間,一接觸心臟科就愛上了。心臟科是一門特別的專科,可謂是內科和外科的結合,同時亦牽涉到很多腦部思考和靈活的手部運用,診症時就像福爾摩斯查案一樣,很有挑戰性,因此加入了心臟專科。
對你來說,當心臟科醫生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當心臟科醫生經常會遇上千鈞一髮的情況,自己必須要時常保持處變不驚。其中一次較難忘的個案,是一位年老的心衰竭病人。本身亦患有糖尿病、高膽固醇等健康問題。在診症時他已經出現氣喘、心絞痛情況。由於他十分年長,而且同時患有多種病,動手術的話會比較棘手,然而最後他還是決定做通波仔手術。雖然手術過程較長,但最後手術非常成功,康復情況亦很樂觀。
醫生工作忙碌,難免會有壓力,你平日會做甚麼去減壓?
當醫生一定有壓力,所以要保持很好的心理素質。平日喜歡做運動減壓,運動時盡可能不去想工作的事,讓身體和心靈得以充分調整。由於做心臟手術時穿的鉛衣很重,容易令醫生們腰酸背痛,所以我們更加需要有強健體魄,而做運動亦可以改善腰酸背痛問題。此外,自己亦會爭取時間陪伴家人,同樣是減壓的方式之一。
Q1: 治療膽固醇的目的是甚麼?
治療膽固醇目的是減低病人日後出現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 1。有醫學研究顯示,每降低 1 mmol/L 壞膽固醇,整體心血管疾病病發率就可減低超過 20%2。這個分析適用於任何性別、年齡人士,甚至有粥樣硬化或曾患過心臟病的病人,所以大家都要將膽固醇降到愈低愈好 1-3。
Q2: 假如發現膽固醇過高,怎樣才能計劃有效的治療方法?
首先,醫生會替病友詳細評估其心血管風險因素,再訂制膽固醇目標及相應療程 1,3。過程中若與醫生分享每個生活細節,就可得出讓病人較容易依從的治療方案 1,3。定時服藥覆診,都有助醫生跟進及評估療程的成效 1,3。記得有位接受「通波仔」的冠心病病人,在復康初期依時服藥,壞膽固醇水平由高風險的4.2 mmol/L 降至目標水平 1.8 mmol/L,成效顯著。三個月後,他的壞膽固醇水平居然反彈至 2.5 mmol/L。後來才發現這位病人因膽固醇到達目標水平,加上對藥物誤解,竟自行減少藥物劑量。所以病人與醫生要保持良好溝通,彼此合作,才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1,3。
Q3: 以降膽固醇藥為例,各種藥物有甚麼特點和差異?
現時最普遍的降膽固醇藥物是他汀類藥物 3。它能抑制製造膽固醇的酵素,令肝臟減少製造膽固醇以及增加回收膽固醇的能力 1。他汀類藥物有不同劑量和種類,可降低 30—50% 壞膽固醇 3。而非他汀類藥物則有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和 PCSK9 抑制劑 1,3。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能防止小腸吸收食物膽固醇,服用後患者可降低 15—22% 壞膽固醇 1。PCSK9 抑制劑原理則是直接提升肝臟細胞接收壞膽固醇的能力, 回收更多壞膽固醇以進行分解 1。據歐美心臟協會指引,若患者須於短時間內降低壞膽固醇,就應選擇使用 PCSK9 抑制劑 1,3。臨床結果顯示,每月注射一至兩次這種新型藥物可減低壞膽固醇 60%,最快四星期見效 1,4。如病人配合其他藥物一併使用更可降低壞膽固醇達 85%,有效減低心血管病病發風險 1。
Q4: 您可以分享一些使用不同藥物治療後成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例子嗎?
有一位患有家族遺傳冠心病的 55 歲病友,多年來都有心絞痛情況出現。身體檢查時才發現他的膽固醇偏高,有兩條心臟血管已經閉塞。由於心血管收窄以及多次復發,他先後已接受三次通波仔手術兼服食最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他的膽固醇水平雖然已經由 4.0 mmol/L 降至 1.7 mmol/L,但心絞痛仍然持續,心臟病復發風險亦頗高。跟病人討論後嘗試使用 PCSK9 抑制劑,他的膽固醇水平順利下降至 0.8 mmol/L。心絞痛明顯減少之餘,兩年來也未有心臟病復發的跡象,效果非常滿意。
另一位突發心臟病病人,使用他汀類藥物後出現肌肉疼痛,甚至影響運動及日常生活。改用 PCSK9 抑制劑後,肌肉疼痛的問題迎刃而解,長久高企的壞膽固醇亦由 4.1 mmol/L 大幅降低至 1.8 mmol/L 左右。這兩名病人迄今仍使用這種藥物,來維持低膽固醇水平。
Q5: 除了膽固醇以外,還有其他相關的指標值得注意嗎?
在檢測報告裡,除了壞膽固醇水平外,我們會全面檢查每個血脂數值,包括好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等 1。近年還有新興指標 — 脂蛋白 Lp(a)1。一些研究顯示 Lp(a) 愈高,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愈大 5,6。同時也有研究發現一些 PCSK9 抑制劑可降低 Lp(a)7,8。惟這個指標仍在研究階段,我們仍需了解箇中關係。
總結:
治療膽固醇過高是持續的戰役,絕對不能鬆懈。病友不妨主動向醫生了解適合自己的藥物組合,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訊由香港浸信會醫院心臟中心主任 余卓文醫生提供
更多「控醇行動」詳情:https://bit.ly/2PZfJQm
參考資料
- Mach F, Baigent C, Catapano AL, et al. 2019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lipid modification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ur Heart J. 2019; 41(1): 111-88.
- Fulcher J, O'Connell R, Voysey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DL-lowering therapy among men and women: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174,000 participants in 27 randomised trials. 2015; 385(9976): 1397-405.
- Grundy SM, Stone NJ, Bailey AL, et al. 2018 AHA/ACC/AACVPR/AAPA/ABC/ACPM/ADA/AGS/APhA/ASPC/NLA/PCNA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24): 3168-209.
- Giugliano RP, Pedersen TR, Park JG, et al.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hieving very low LDL-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s with the PCSK9 inhibitor evolocumab: a prespecified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FOURIER trial. 2017; 390(10106): 1962-71.
- Nordestgaard BG, Chapman MJ, Ray K, et al. Lipoprotein(a)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current status. Eur Heart J. 2010; 31(23): 2844-53.
- Willeit P, Ridker PM, Nestel PJ, et al. Baseline and on-statin treatment lipoprotein(a) levels for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dividual patient-data meta-analysis of statin outcome trials. 2018; 392(10155): 1311-20.
- Hirayama A, Yamashita S, Ruzza A,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Evolocumab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Final Report of the OSLER Open-Label Extension Studies. Circ J. 2019; 83(5): 971-7.
- Koren MJ, Sabatine MS, Giugliano RP,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volocumab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4(17): 2132-46.
為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本文章由 安進香港支持製作
HK-04369-REP-2020-J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