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台灣有減重專科醫生分享病例,指有一家人全家都患上糖尿病「罹病率100%」,詢問下才知原來是每天3餐的飲食習慣出事。醫生又教3招預防糖尿病方法,包括調整飲食、增加運動量,以及調節壓力。
台灣減重專科醫生楊智雯在facebook專頁「楊智雯醫師 |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講述糖尿病問題,強調飲食習慣相當重要,「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吃得很健康,不過因為沒有留意吃進去的食物種類,長期偏好特定飲食,營養不均衡,也影響了身體健康」。
楊醫生分享了一宗病例,患者全家人均先後確診糖尿病,「罹病率100%」,在她詢問下,竟發現這家人平日飲食習慣出事:「原來是每天3餐都吃炒飯、炒麵,而且一定加辣椒醬、醬油(編按:香港普遍稱為豉油)」。
楊醫生說,這家人平常加辣椒醬,1個人連吃3碗炒飯、炒麵才滿足,這樣1餐吃下10份醣(編按: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指引,一份醣質相等於10克碳水化合物),而且整碗麵也沒有配菜和蛋白質,「血糖立刻飆高到4、500 mg/dL(飯後正常血糖值為60至139 mg/dL)」。
楊醫生補充,因為只吃大量醣類,醣類進入體內後迅速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迅速上升,隨後胰島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又快速下降,造成饑餓感;加上醬料裏的鈉增加脫水風險,容易引發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楊醫生提醒,隨着年齡增長,代謝率下降、飲食不當以及缺乏運動,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也不利血糖調節,當血糖失控就容易演變成糖尿病。楊醫生分享3個方法,可有效調節胰島素阻抗,有助預防糖尿病。
降低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入,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和健康脂肪。在飲食當中加入纖維,例如以粗糧代替精製澱粉,以及加入含纖維的配菜,如蔬菜等。不單止可以預防血醣飆升,亦可延長嘴嚼與進食時間,增加飽腹感。
運動能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對於維持健康的血糖水平至關重要。無論是重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兩者各有其獨特的益處。重量訓練可增加肌肉質量,從而提高肌肉對胰島素的反應,幫助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而有氧運動則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胰島素的作用。定期進行這兩類運動,不僅有助於減少胰島素抵抗,還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促進整體健康。
壓力會促使身體分泌更多的壓力激素,從而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糖水平波動。而良好的睡眠則有助於調節包括胰島素在內的多種荷爾蒙,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
若試過上述多種方法,仍然無法改善胰島素阻抗,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由醫生進行診斷並開立處方,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糖尿病藥物的副作用因種類而異,常見的包括低血糖,這對於使用胰島素或某些口服降糖藥的人尤其需要注意,可能會出現頭暈、心悸和出汗等症狀。此外,某些藥物可能導致體重變化,例如胰島素可能使體重增加,而GLP-1受體激動劑可能引起體重減輕。使用某些口服藥物時,患者也可能會經歷胃腸不適,如噁心、腹瀉或腹痛。
SGLT2抑制劑則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因為這類藥物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的糖分,可能滋生細菌。少數患者可能對某些藥物產生過敏反應,出現皮疹或呼吸困難等情況。因此,在使用任何糖尿病藥物之前,建議與醫生討論潛在的副作用和風險,以便做出明智的決定。
糖尿病的可逆性取決於其種類和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於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早期診斷和介入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體重管理,來顯著改善血糖水平,甚至有可能達到緩解狀態。在一些情況下,患者在減重和改善代謝後,可能不再需要使用藥物來控制血糖。
若患者屬於遺傳性的一型糖尿病患者,其患病原因是由於胰島素產生細胞的損傷,通常被認為是無法逆轉的。這類患者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
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根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 糖尿病患者一般無明顯徵狀,隨着病情發展會出現各種徵狀或併發症,若身體經常出現以下7個症狀,就要及早求醫。
1)口渴
2)尿量增多
3)食量增加
4)體重減輕
5)身體疲倦
6)傷口經久不癒和出現感染
7)病情不受控制時出現嚴重脫水和昏迷
現時有部份補充品,被認為或有助於預防糖尿病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不過建議在徵詢醫生意見後才開始服用。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補充品:
肉桂提取物:研究顯示,肉桂可能有助於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島素敏感性。
α-硫辛酸:這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劑,可能有助於降低血糖並增強胰島素敏感性。
維他命D:適量的維他命D可能有助於調節胰島素分泌,並與改善代謝健康相關。
Omega-3脂肪酸:這些健康脂肪可改善心血管健康,並可能對胰島素抵抗有所幫助。
鉻:這種微量元素可能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幫助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