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心房顫動(房顫)成病原因眾多,如年齡達65歲或以上、代謝綜合症(如中央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吸煙習慣或甲狀腺亢奮等,已可增加發病風險。這是一種令心跳如同「甩beat」般的疾病,時快時慢且不規則的心跳隨時令血液凝固成血塊並游離心臟,造成腦血管堵塞,形成缺血性中風。

 

病發時,病人會覺得心胸被壓迫或者有心悸感覺;嚴重時更會心絞痛、氣促、手腳冰冷,甚至肺積水。最可怕是心跳由快轉慢之間的停頓,短則維持1至2秒,亦可能達5至7秒或更長。心跳驟停可令人眼前一黑,若短暫昏厥引致倒下並撞傷頭部,便十分危險。但很多病人特別是長者未能察覺徵狀,發病時已是暈倒或中風了。

 

我習慣跟病人面診時為他們「把脈」,可了解病人當下有否房顫病發。但一般人難以自行判斷心律情況,最好是接受正規心電圖檢查。確診房顫後,醫生會先評估病人的致病原因,並以CHA2DS2-VASc評分表(0-9分)檢查,了解有否引起中風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曾中風或其他血管疾病等。若然女性患者有2分或以上,男性患者有1分或以上,就要考慮服用薄血藥以預防中風。

 

另外有兩大類藥物可控制心律以減輕症狀。一類藥物能降慢及穩定心跳,但潛在副作用較多。另一類則只可減慢心跳,但未能回復心律規律,副作用較少。醫生會根據病人症狀上的需要及自身風險因素而作出選擇。一般而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這些藥物是十分安全的。另外病人要留意,即使已經服用了控制心律的藥物,如果醫生建議服用薄血藥,必須兩者同時服用,才可有效地減輕症狀及預防中風。

 

黃志遠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