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社交關係、環境際遇,任何事情都會引發一個人的焦慮情緒,焦慮在廣泛的定義意指情緒或心理上產生內在衝突,進而引發非理性的憂慮或恐懼感受。 一般來說焦慮影響著每一個人,不過適度焦慮無法摧毀任何人,正如心理健全的人不會因為擔心家門沒上鎖而暈倒街上。在科學定義上,焦慮分為急性焦慮、慢性焦慮與恐懼症(如社交恐懼),當中「慢性焦慮」(chronic worries)是描述一種持續性憂慮的狀態,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有不同的擔憂,那麼你可能是個「慢性焦慮者」(chronic worrier / worrywart)。
先天性格決定一些人較易排解壓力,也決定了一些人的不快樂,在高競爭的香港「慢性焦慮」似乎也是一種城市人的「風土病」了。對於部分人來說,焦慮是揮之不去的情緒,而擁有以下幾個品質的人特別容易陷入漫長的焦慮情緒:
慢性焦慮者對許多事件和活動表現出過度的憂慮和擔心,他們較常對事情作出負面推測及作最壞打算,甚至有部分並不符合現實。合適的危機感其實會推動我們進步,可是過量的話則會使我們停滯不前。慢性焦慮者往往對於風險有錯誤的論斷,失去能處理好事情的自信心,因而不斷逃避問題。例如在工作上,他們會因為30分鐘內未得到上司核實提案而過度擔憂,懷疑自己能力不足、表現未如理想。他們甚或會逃避問題,變相令恐懼不斷加深,假以時日令問題更難解決。
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要求過高,他們認為只要沒有達到完美都是失敗,。可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完美主義者的標準根本是不存在的命題,因為這個標準永遠都會不斷提升。追求自我價值當然不是壞事,但他們要如果因為過於執着而令自己陷入情緒困境、或者生理問題,那反而令你無法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此外完美主義者花費過多的時間反思自己的錯誤,他們會過比普通人更多關注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上。
最糟糕的是,一些慢性焦慮會自我深化焦慮,他們會災難化自己的焦慮反應。並作出最壞的預計,認為這些焦慮的反應會惡化至自己無法承受為止。例如說,他們因為考試緊張得頭痛冒汗時,認為自己隨時因為頭痛而暈過去,無法繼續參加考試。長此下去這種慢性焦慮或會促發更嚴重的驚恐症。
長期處於焦慮情緒不但會造成類似之前談過的「習得性無助」,還會提升了罹患其他精神障礙,以及影響情緒管理的正常操作。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擁有以上的品質,並長期不能擺脫負面的焦慮情緒,就要學會與焦慮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