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真實性格,都有機會通過各種行為表露出來。從你的說話語調、肢體動作,以至進食時的細微表現,都是讓別人了解你的途徑之一。台灣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最新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中,分析了大部分人飲食習慣與個性的關連︰原來吃東西時習慣狼吞虎嚥的人,代表他只重視目標,而不重視過程!她更表示,想要快速認識一個人,其實從飲食習慣就能略知一二。
吃飯是我們每日都會做的事,而你有沒有想過,從一個人吃東西的樣子,原來可看出對方的自我控制能力強不強?從小到大的生活習慣如何?對個人生活滿不滿意?林萃芬在《從習慣洞察人心》中指出,不論是狼吞虎嚥、細嚼慢嚥,還是暴飲暴食,其實都代表著不同個性。以下10種飲食習慣,哪一種說中你?而你亦可以從此看出身邊朋友的真實個性。
不少人習慣一邊吃飯、一邊拿著手機不停按,這類人都擁有強烈的企圖心,而且常常一心二用,總給人「吃飯不忘充電」的印象。然而,當頭腦塞太多東西時,就會連帶「專注力」跟「記憶力」跟著下降。同時,他們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資訊,跟內心深處有許多等待實現的夢想有關;就是有種「為了用最少時間完成最多夢想,所以要善用每分每秒」的感覺。
一般吃東西習慣細嚼慢嚥的人,總是讓人覺得他想表現出紳士淑女的風範;而且給人小心謹慎、動作緩慢的印象。喜歡慢慢吃東西的人多數都注重過程,例如談戀愛時,他們主張交往過程比結果重要;在事業上,他們強調做事過程比結果重要;養育小孩時,他們認為成長過程比成績重要。他們若然遇上急躁型的人,有可能會陷入焦躁不安的情緒。
進食時狼吞虎嚥的人,有可能是從小被訓練要快吃東西,亦可能是後天因素。不少吃東西很快速的人,做事速度也很快。看到食物時只想趕快吃完,而不會慢慢品嚐食物的滋味,可能同時影響這類人﹐凡碰到事情也只想立刻完成,而不會細細體會其中的苦樂。久而久之,人生就會變得只有目標,而沒有過程。
習慣準時吃飯的人,他們的腸胃就像定時鬧鐘一樣,當到了吃飯時間就會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若超過吃飯時間而還未吃,就會心神不寧、坐立難安,甚至暴躁易怒。這樣的個性在做其他事情也都有一張時刻表,凡事要按生理時鐘的指示進行;最怕碰到突發狀況,把既定的作息打亂,結果變得手忙腳亂。
有些人吃東西時對秩序、細節要求甚高,必須控制每個步驟,完美規劃好每一個細節;這化表人格特質偏僵化、固執、沒有彈性,有可能是強迫型人格的傾向。另外,每個人對順序的定義都不同,有人把餐盤當成時鐘,進食的次序必須按照「順時鐘」的方向進行,不能亂掉,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有些人則是依照顏色排放食物,紅色的放在這一邊,綠色的要放一起等,食物必須歸類好,不然就無法進食。
除了嘴饞想吃東西外,有些人屬於大食客型,經常大吃大喝毫無節制,無論食物好不好吃或喜不喜歡吃,都能一掃而空。通常這類暴飲暴食的人都有縱慾傾向,對於食物過份依賴,非要吃到撐破肚皮才肯停下來。
每次吃飯都禮儀至上的人,最看不慣同桌吃飯的人完全不懂餐桌禮儀,內心會陷入「要不要糾正對方錯誤動作」的矛盾中。事實上,適度的餐桌禮儀讓人覺得優雅而有教養;但太過注重則會讓人感到壓力而不自在。非常重視禮儀的人,大多數重視外表、講究形式;跟這種人相處,最好從吃相、裝扮到禮物都不要太過隨便,以免給對方留下「不尊重主人和場合」的印象。
有些人動作粗魯,吃飯挾食物時會不小心掉在桌上,又或把湯汁滴在衣服上,一頓飯吃得一片狼藉,餐桌前可能堆滿骨頭、蝦殼、魚刺等食物殘骸,還有打翻的熱湯和汽水。這代表對方的用餐習慣仍停留在口腔期,還沒有學習好如何自己拿餐具吃飯,需要別人在旁整理善後;同時亦看出他不修邊幅,以及容易忽略別人。
有些人即使已經吃得很飽,但還是忍不住去翻冰箱找東西吃。他們之所以會吃個不停,主要原因是想藉著吃東西來放鬆、安慰自己。這類人的自制能力比較弱,最常看到的是嘴巴嚷著要減重,卻又繼續吃零食,然後痛罵自己貪吃。這跟自制能力有關,同時亦要找出真正原因:是因為生活沒有目標?內心缺乏安全感?工作過於焦慮?
有些人吃甚麼都覺得好吃,跟他們一起用餐時,也會覺得食物變得特別好吃。通常能從食物中得到快樂的人,也很容易從生活中得到樂趣。一塊芝士蛋糕會讓他們的人生充滿甜蜜感;一件小禮物會讓他們感到幸福。相反地,對長期食慾不振、胃口不佳的人來說,則是甚麼都不好吃。經常食慾不振的人比較容易緊張,無論體質或個性都屬於敏感型,對未來的發展傾向過度擔心,搞得他們緊繃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