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醫療科技日益進步,大腸癌治療方法由手術到藥物治療,也有多元化的配搭。但不少癌症患者誤信坊間說法,對大腸癌產生有不少誤解,甚至延醫。
治療大腸癌是否手術才有效?晚期大腸癌仲有無得醫?今次邀請內科腫瘤科黃曉恩醫生和外科專科吳頌基醫生分享一下。
常見患者對大腸癌有什麼誤解?
吳:不少人誤以為開始有大便帶血、腹部疼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病徵,才需要擔心患上大腸癌。不過,早期大腸癌常常沒有病徵,當病徵出現時,腫瘤可能已經很大或已經擴散 1。
另有部分患者以為癌腫瘤已經擴散,即代表無藥可醫。也有不少患者誤解治療方案,以為立即接受手術才是唯一方案,故一聽到醫生建議手術前先接受電療及化療,以為這是延誤醫治,決心另覓其他醫生治療。
大腸癌有什麼明顯病徵?
黃:大腸癌往往源於瘜肉病變,過程可長達 5 至 10 年2,同時早期腸癌病徵卻不明顯,例如大便習慣改變、便秘、常有便意感、糞便帶血呈暗紅色、大便形狀變細、甚至腹部絞痛等 3。而大腸癌腫瘤位置不同,大便沾血的情況也不一4,大多數難以用肉眼察覺。
一旦經大腸鏡檢查,確診大腸癌的患者,是否直接進入治療程序?
吳:經過大腸鏡檢查確診大腸癌後,醫生需要替患者安排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看腫瘤有沒有擴散至其他器官 5。若癌腫瘤在直腸位置,更需要接受磁力共振,評估腫瘤的大細及淋巴核的狀況 6。醫生會憑以上的資料評估患者的大腸癌期數,再擬定治療方案。
手術是否才是最佳治療大腸癌的方案?
黃:治療大腸癌方案往往結合手術,化療、電療、標靶治療等不同方法 3,當中因應患者的腫瘤大細、位置及擴散程度,決定先手術後輔助治療,或是先進行術前治療,才再進行手術。例如一旦有轉移到其他器官的大腸癌患者,化療和標靶治療有助縮細腫瘤體積,及後有機會進行根治性切除 7,提高治癒的機會。
吳:一般患上第 1 至 3 期的大腸癌患者,癌腫瘤並沒有擴散至肝、肺或腹膜等其他器官,便會以手術切除附有癌腫瘤的腸臟及附近的淋巴。若然患者已踏入第 4 期,出現擴散情況,會與腫瘤科醫生商討,擬定治療方案,務求令患者得到適切的治療 8。
手術後是否必然有永久性的腸造口?
吳:現今醫學進步下,大部分大腸癌患者不需要承受永久性的造口。但有兩類患者需要接受臨時性造口,第一類是腫瘤生長在直腸較近肛門位置的病人,他們的手術駁口較接近肛門,醫生會造一個臨時小腸造口協助糞便暫時排出 9,待駁口癒合後,便把造口關閉。第二類是急症病人,發現腫瘤時已經出現腸閉塞或穿破,需要進行急症手術,他們的腸臟不適宜立即接駁,故需要臨時造口 10。
若然腫瘤生長在肛門位置,手術需要把肛門一併切除,他們的造口則是永久性11。
一旦被確診為大腸癌晚期患者,是否代表治療無望?
黃:在癌症治療方案上,黃金治療時間固然重要,但無論病況有多嚴峻,均需要積極面對,不能輕言放棄,以保持生活質素,提高存活率為目標。
曾治療一名 50 多歲男患者,被確診大腸癌時,癌細胞已初步轉移到肺部,而結腸受癌腫瘤侵蝕嚴重,甚至連帶近臀部已出現漏管,會將體內的排泄物滲漏出來。其中一種標靶藥無基因變異才能用藥,可惜該患者卻在癌細胞基因生物標記測試中,有基因變異狀況,故不能採用該種標靶藥作治療。另一類抗血管增生藥物是一種無懼大腸癌基因變異的藥物,但該患者同樣無法採用,因為一旦用藥,也會加劇患者漏管的情況。
最後決定同時採用 3 隻化療藥作治療,效果理想,漏管消失及自動癒合,癌腫瘤也明顯縮小,最後更可以透過手術完全切除餘下的腫瘤,然後再接受電療及化療輔助治療。過去兩年,患者情況穩定,保持原有的生活質素,故晚期患者一樣有治癒的機會。
有些大腸癌患者思前想後,也無法接受治療方案,隨時有什麼風險?
吳:治療癌症上,絕對鼓勵患者須及早確診,抓緊黃金治療時間,以免錯過最佳的時機。
曾治療一名 50 歲的患者,最初確診為早期直腸癌,癌腫瘤十分細,絕對可以即時採取外科手術把腫瘤切除。但當時患者無法接受自己患癌,寧願尋求其他治療方式,約一年半後,患者情況惡化,癌腫瘤明顯增大,常有排便不清的感覺和大便出血。磁力共振顯示腸臟周邊淋巴亦有漲大情況,和腫瘤科醫生開會後,決定先做術前電療及化療把腫瘤縮細後,再進行切除手術,幸好病人的手術及電療化療順利,可見外科與腫瘤科醫生合作無間,令大腸癌病人也有得益。
是否建議大眾接受大腸癌檢查?
黃: 沒有病徵的市民,可考慮 50 歲起接受大腸檢查 12,例如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鏡檢查。不過,如果你有病徵,例如大便出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 3,或你有家族大腸癌病史 3,不論年齡,請盡快找醫生商量是否需要接受檢查。
內科腫瘤科 黃曉恩醫生
外科 吳頌基醫生
本版面由賽諾菲製藥支持
MAT-HK-2000367-1.0-09/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