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冠心病」絕不陌生,它不止屬於最普遍的心臟病,不少人更即時聯想到「通波仔」手術,即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治療,挽救過不少冠心病患者的性命。然而,不少人卻誤以為通波仔手術後,血管回復暢通便一了百了,不會再有栓塞的危險。不單沒有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術後更自行停藥,隨時導致血管急性栓塞的潛在風險。
由於冠狀動脈收窄可令心臟供血不足,而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若然血管阻塞情況嚴重,一般醫生會考慮進行「通波仔」手術,通過導管球囊置入堵塞位置,並打脹球囊擴張血管,推開阻塞血管的粥樣斑塊,再在心臟血管內植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
一般通波仔手術後,若採用滲藥性支架,即在支架外壁有塗上抗增生藥物的支架,病人的血管內層,一般會於六個月至一年內,生長一層新的細胞來覆蓋支架。故患者一般需要服用雙抗血小板藥達半年至一年,以防止血小板黏附支架而造成血液栓塞,並強調冠心病患者決不能自行停藥,容易導致血塊形成及血栓風險。
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案,亦不等同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相反患者控制三高,才是對減低血管再次堵塞的風險。不少患者術後,均誤以為無後顧之憂,以致繼續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高脂高糖飲食模式、吸煙等,以致離不開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成為冠心病復發的高危一族。
曾治療一名40多歲患者,他接受過通波仔手術,而術後持續服食降膽固醇藥,但卻沒有戒煙,依然做煙民,導致兩年後,同一條血管再次栓塞,以致急性心臟病發,需要再次接受通波仔手術。「通波仔手術只是治療嚴重冠心病的開端,而並不是終結。」
要有效預防冠心病及其復發風險,可定期檢查三高的水平。若然胸口出現翳悶或疼痛,也不要忽略肩膀和手臂疼痛、甚至左手麻痺,或感覺胃脹脹,隨時是患上冠心病的警號。一般人難以自行分辨心臟病,但切勿輕視看似與心臟無關的身體疼痛,以及早進行心臟血管檢查,以確定心血管有沒有收窄。
陳家俊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