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房顫」(心房顫動)可按病情的持久性,分為以下4類:

 

  1. 陣發性房顫:指房顫持續不超過一星期。
  2. 持續性房顫:指房顫持續超過一星期,但少於一年;或指需要介入治療,例如以電擊方法使心跳回復正常。
  3. 長期持續性房顫:指房顫持續超過一年,而治療目標是維持病人的竇性心律(正常心跳)。
  4. 永久性房顫:指經評估後,確定病人的情況已很難維持長期的竇性心律,因此治療目標是控制病人的心跳速度。

 

當然,以上的分類是屬於定義上的,實際上以現有的檢測方法,並不容易準確得知病人房顫的持續時間。期望將來會有更具指引性的分類方法,可以幫助分辨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制訂治療方案。

 

房顫可對生活帶來很大影響。首先是症狀方面,有些病人會感覺到自己「噗噗」的心跳,也可能不時會頭暈,影響日常的活動量,令活動能力日漸減退。其次就是併發症,例如房顫有機會併發心臟衰竭,引起氣促、腳腫、肚脹等症狀。此外,更值關注的是由房顫併發中風,現時已知房顫患者中風的風險是非患者的5倍,一旦中風對生活的影響當然更大,因為即使經過搶救和康復,也可能留下很多中風後遺症,例如肢體、肌肉的活動能力受影響。

 

房顫的發病率雖然隨年齡增加,但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只有三、四十歲,當中又以肥胖、有「三高」的人士為多,因為這些都是增加房顫風險的因素。這些患者正值最活躍的年齡,但當房顫發作時心跳突然加快,會感到很不舒服,妨礙日常活動,久而久之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較年長的房顫患者,也會因房顫影響活動量,繼而影響心臟功能並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

 

總括來說,房顫病人的症狀愈多,對生活的影響愈大。但臨床上,有一部分房顫病人是沒有症狀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通常是在篩查或因其他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時發現有房顫。而往往對病情最不在意的也會是這個群組,我見過不少病人覺得既然房顫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影響,暫時就不用理它了。

 

但其實,房顫在早期開始治療效果是最好的,病發時間愈久,對心房的影響愈大,病情也將會愈持久。而在早期開始治療的話,可視情況採用藥物或手術,例如手術方面現時可選擇以熱能或冷凍球囊方法,清除引致房顫的源頭,成功率比較高。所以,一旦確診有房顫,不論有沒有症狀,治療愈早開始愈好。尤其若經過「房顫中風風險評估表 — CHA2DS2-VASc」認為中風風險較高,更有需要服食薄血藥來預防中風。

 

高耀鈞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