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越來越注重健康,尤其是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更加意識到防病比治病更加重要。日前剛發布一項由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市場調查顯示,23.0%受訪者較新冠疫情前購買多了保健食品,估算全港曾在過去 6 個月內服用過保健食品的人口數目超過390萬人。在政府監管相對寬鬆的情況之下,能否智選保健食品,成為捍衞健康的關鍵因素。以下為大家拆解關於選購及使用保健食品 4 大迷思。
保健食品迷思 (1) 何謂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的定義相當廣泛,一般而言,「保健食品」泛指具備 1. 建議服用量和 2. 保健功能聲稱的口服產品,包括丸狀、膠囊狀、片狀、 粒狀、粉狀、液體或半固體的保健產品,但不包括傳統食品、西藥和中成藥。
較早前,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市場調查,將香港常見的保健食品分為 8 大種類,分別是中式保健品、NMN、益生菌、維他命礦物質、奧米加產品、草本食品,以及美容纖體產品。以上 8 個類別,已清楚歸納本港常見的大部分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迷思 (2) 哪類保健食品最受港人歡迎?
根據早前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市場調查顯示,83.7%的受訪者能夠清晰區分保健食品與非保健食品。在過去 6 個月中,62.9%的受訪者曾使用保健食品,當中最受歡迎的類別包括維他命和礦物質(56.2%)、益生菌(36.8%)以及中式保健食品(26.8%)。這些數字反映出港人對保健食品的認知與接受度相當高。
保健食品迷思 (3) 保健食品令身體更健康?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而且食無定時,日常膳食也未必能為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食用保健食品,正好為身體補充必要的營養素,從而促進身體健康。
不少人都相信口碑佳的產品能夠發揮作用,然而,每人的體質與需要不盡相同,因此應根據個人需求選擇,並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保健食品,以確保安全和有效。
保健食品迷思 (4) 保健食品可治病?
保健食品並不是藥,其作用並非治病,但可理解為治未病。都市人生活壓力大,恆常處於未致生病但不算健康的「亞健康」狀態,含有營養素或其他保健成分的保健食品,正好為都市人補充日常膳食供給的不足,幫助調節人體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保健食品要識揀!選購保健食品3大貼士
在香港,保健食品被歸類為「食品」,即與超市買到的一般食物同類,必須附有食品標籤,而監管相對藥品、成藥寬鬆。作為消費者,如何精明選購保健食品,以達到防病強身的效果之餘,同時保障健康?以下為大家歸納選購保健食品的3大貼士。
選購保健食品貼士 (1) 睇清食物標籤
消費者如欲清楚保健食品的產品成分,可從其食物標籤上清楚了解到。食物標籤標示了內含物質,以及如何安全地處理、配製和食用。而另一需要留意的是營養標籤。營養標籤是食物標籤的一部分。營養標籤上的「1+7」是指能量值及七種指定營養素的含量,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及糖。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指引,消費者可以使用「拼比」方法,並排對比其所含有七大營養素含量與比例,大家亦可參考下圖比較兩款餅乾的例子,用作拼比其他健康食品或食品的營養成分。
選購保健食品貼士 (2) 大型藥妝店/ 連鎖健康食品店
香港的保健食品種類繁多,而食品質素亦有所差異。建議消費者到大型藥妝店/ 連鎖健康食品店選購,產品質量更有保障之餘,還能獲得專業的建議和資訊。這些店鋪通常有經驗豐富的店員,能根據個人的需求推薦合適的產品。此外,大型藥妝店和連鎖健康食品店的產品一般都經過嚴格檢驗,確保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選購保健食品貼士 (3) 行貨比水貨有保障
行貨通常由政府認可的代理商進口,產品保證經過嚴格檢測,確保品質和安全性,讓消費者更安心選購。而水貨則往往缺乏保障,遇有問題亦難以追究。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24年香港保健食品市場調查」市場調查報告
由香港保健食品協會籌劃,並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24年5月至7月展開全港性的電話調查,對象為年滿18歲的香港市民,成功訪問人數達1,005人,目的為深入了解香港市民對保健食品的認識與需求及市場現況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