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巧早前推出了新歌《同檯》,並邀請麥曦茵(Heiward)導演為MV執導,亦是繼《與人同行》後第二個合作企劃。在前作大家都看到有一演員和林耀聲對戲,然而沒有揭曉是誰,埋下了伏線,終於《同檯》MV裡便揭開彩蛋之謎;原來是袁富華(Ben)飾演阿聲的父親,演繹一段「同檯食飯,各自修行」的保持距離下兩者愛與恨的故事。
袁富華: 這次拍攝的準備功夫有些特別,四月中已經收到「同枱」的歌曲及歌詞,正常應該會開始做功課準備角色;但我見距離拍攝還有一段時間,於是大膽做了一個決定,就是不刻意立即去聽及做功課,我反而將首歌放入電話 playlist 隨機播放,希望在冇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聽這首歌曲!數天後,如常在茶餐廳坐在卡座午餐帶著耳機,對面坐著一個不相識的伯伯,其實畫面就像我日常生活般平常。這時耳機傳來不熟悉的簡約音樂前奏,就是「同枱」,被小巧的歌聲吸引著,眼前的畫面頓時不一樣。看著眼前這位伯伯,想像著如何演繹這個非一般的爸爸,鏡頭拉遠一點,多少人多少家庭,「同枱」與「搭枱」的距離,是這麼近又那麼遠!
麥曦茵: 首次聽到《同檯》,錐心刺骨的歌詞,讓人無法不產生共鳴。在構思影像時,隨即冒出了「若有平行時空……」的想法,很快落實了父子二人在兩個簡潔場景的設定,展示截然不同的互動。為了讓演員進入角色,演繹兩極的情緒,我備了一份只有演員知道確切對白的文本;觀眾無法聽到、得知真正對白內容,但可以自行對號入座、無限聯想。文本的目的是讓演員確切掌握所需要的情緒層次和爆發點,並了解父子倆角色的前設。
林耀聲: 我是在拍攝前兩星期收到歌的,第一次聽這歌的時候,覺得小巧的聲音非常厚實,很會說故事,然後再聽歌詞覺得非常虐心,每句歌詞也會重擊你的心裡(可能在這一年太多事發生令我覺得這歌更加有所共鳴)。這詞最令我共鳴的地方說就是他好像在說我反叛期的時候,跟我爸爸的關係不是太好,不是太好的意思是,我知道他是愛我,他也知道我是愛他,但偏偏我們在同檯吃飯的時候,沒有任何交流,大家都不知道怎樣表達大家的愛。
鄧小巧: 在其中一段打鬥中,阿聲因為意外而流鼻血,而Ben 哥好心痛,但繼續冷靜演完。而聲亦繼續,沒有半點的抱怨,大概投入就是如此。我覺得MV的亮點是當中的爭吵對話,觀眾都不知道是什麼,卻又各自可以代入共鳴。聽不到可能更好,因為家家難唸的經都不一樣。看著拍攝時,我都感受到兩位都很專業和真摯,而聲更提前好幾日醞釀情緒,十分用心。至於對話是什麼我覺得不重要,而我也尊重導演,可否聽到就看導演的決定了。
袁富華: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當然是我跟阿聲打交,我打完佢一巴之後,見到佢流鼻血!我個心就以為我錯手打傷佢, 但係因為導演冇嗌 cut ,咁我同阿星當然繼續演落落去..........Cut 機之後, 問清楚原來唔係我錯手,係因為阿聲情緒高漲谷到出鼻血,真係嚇死!雖然呢場係印象深刻但係未係最揪心;反而最揪心係結尾,因為两父子都想好好溝通,甚至乎溝通嘅形式係打一場交都係好,但兩父子最終都冇咁嘅勇氣去行呢一步,好無奈! 正如之前提過的愛與恨糾纏不清的狀態!
林耀聲: 其實每一幕都很深刻,而我覺得最為揪心的是在現實中吃完那頓飯我點頭轉身走的場口,那場戲看似平淡,但其實是最傷最痛,因為他們始終沒有將心裡的說話說出口,所以每一場對我來說都很揪心。
麥曦茵: 在平行時空裡,兒子不惜一切,渴求父親正視自己的存在,即使互不認同,即使遍體鱗傷,終於能在觸碰過後,坦承不滿,相視而笑。現實中,所有讓衝突一觸即發的話語,哽塞在喉嚨,無法傾吐。兒子沉著冷靜放下雙筷,兩人再度陷入沉默的循環,下次壽辰或歲晚,願尚有勇氣剖白。
袁富華: 正正為何我覺得最揪心係結尾,因為兩父子都想好好溝通,甚至乎溝通的形式是「打一場交都係好」。一次能夠讓兩父子可以重新出發的好機會,可能只要有勇氣踏出一步,就會改變整個局面,拉近兩人嘅關係!但諗深一層,也沒有多少人有勇氣去行呢一步,好無奈! 正如你之前問過的「愛與恨糾纏不清的狀態」!
袁富華: 我是在2017年認識麥曦茵導演,就是因為和阿聲合作舞台劇。當時分享了我們的創作經驗,尤其是演員與導演之間的互動關係,發覺我們的理念很相近!當麥曦茵導演開拍《花椒之味》,她找我客串了一個角色。在拍攝期間,實際經歷演員與導演互動的良好創作經驗,使我更欣賞及信任麥曦茵導演!再次跟阿聲合作飾演父子,正如我剛才所說我很欣賞這位有靈氣,踏實的年青演員。今次發覺他比我想像中進步很多,演出角色層次豐富之餘,很多細緻的感情都能準確拿捏!希望香港電影界,能夠給予這批年青演員多一些機會!
鄧小巧: 千萬個放心與感激,我覺得導演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有很多事情我們沒有要求但是她也都做了,例如Post Social Media 的材料,這次她特意找了些劇照來再Tune色,選取的角度和神態都是與《與人同行》有一樣的氛圍,很認真細緻。
林耀聲: 非常之爽,麥曦茵導演是我會百分之分信任的導演,她的故事永遠能夠觸動你的心,令你可以更投入角色。
麥曦茵: 早在2017年認識袁富華前輩,當時展開了一段莫名真切的交流與對話。感恩 Ben哥(袁富華)二話不說答應演出,對角色、文本一言一語的深思細想,完全掌握父親既關心卻故作冷漠的反差,欲嚴厲告誡兒子卻潛藏愧疚的複雜情緒。而對於阿聲,《同檯》中的兒子是延續《與人同行》與家人不和的角色,很久沒有與林耀聲拍攝,默契仍在,拍攝過程中真淚水與真鼻血直流,一度令現場陷入恐慌,袁富華事後開玩笑道,一度懷疑是我們在拍攝整人節目要嚇他。為著導演見聲在流鼻血也一直不嗌 Cut,我被同事質疑了一番,我只能說這是與演員之間的默契,我能感應到演員的狀態,接近「邊緣」尚有多遠,在安全範圍內,我不會終止演員的演出和情緒狀態。
最後一定是整個企劃一個重心人物小巧,我最深形象是她拍攝 Lip Sync 時的落淚,令攝影師也相當動容,我當下也覺得獲得了可一不可再的 Decisive Moment,在剪接時也刻意琢磨了這個落淚的瞬間如何與父子的戲分相接,甚至最後也抽取了這個落淚的部分作Teaser。
拍攝和籌備都倉促,事前和小巧沒太多直接溝通,就已經拍攝完成,進入後期。後來才得知原來歌曲來到影像這個尾門前,創作過程已歷時三年;一想到被交托手中的,是接續音樂團隊三年來的心血、心結、背負的情緒,就覺得大家在沒有任何前設和溝通的情況下,隔空透過各自作品的「連結」和「感應」,極其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