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爸爸帶二十歲的兒子來覆診暗瘡,那時候我們開始了藥物治療兩星期。爸爸跟我說:「醫生,這兩星期好了一點,但仍然有暗瘡。他的媽媽每天放工回來都會檢查他的臉,然後見到有暗瘡就會發怒,之後就會煩我。」兒子給了我一個無奈的表情。這時候,我知道要給這對父母講解一下關於「皮膚情緒學」。
我在以前的專欄曾經講解過,壓力是皮膚病的根源。但原來即使沒有感到壓力過大,我們對皮膚發怒,它也會對我們發怒。 當皮膚出問題時,不論是暗瘡、濕疹、敏感或其他,都千萬不要對它發脾氣。因為憤怒的情緒會使神經末稍釋放大量的乙酰膽鹼 (Acetylcholine) ,而乙酰膽鹼會使皮膚血管擴張,使發炎反應加劇。同時身體亦會釋出大量組織胺,使皮膚感到痕癢或使過敏反應加劇。而除了乙酰膽鹼外,憤怒或激動的情緒亦會使身體的皮質醇會飆升,引發暗瘡。
當皮膚出現問題,我們當然想立即痊癒。但我們對皮膚要抱著教小孩一樣的心態,要有耐性,不可亂發脾氣,否則它會跟你一起發脾氣。處理皮膚問題,我們大多以治標及治本的方法,雙管齊下。以暗瘡為例,暗瘡膏及暗瘡針為個別暗瘡達到消炎的作用;但要防止再長出新的暗瘡,暗瘡口服藥卻很多時需要幾個月的治療,配合控油護膚,暗瘡的治療期往往需要三至六個月不等。所以幾個月的治療裡,必須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亦不要激發皮膚的情緒,則可很快藥到病除。
當皮膚出了狀況的時候,總會有些親戚朋友過度關心,每次見面都會問:「你的臉怎麼了?」「皮膚為何還未好?」「你的臉這樣,要煲些XX飲下。」這些對皮膚的負能量我們都要盡量遠離。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皮膚患者很容易因為旁人的過度關心而陷入負面情緒,擔心自己好不過來,嚴重的更可能會抑鬱,而使皮膚症狀加劇。 而文章開頭的男孩,我最後約見了他的媽媽。媽媽明白了「皮膚情緒學」後,亦沒有再對兒子的暗瘡發怒,改為正面平和的態度和兒子相處。家庭關係及皮膚亦當然變好。
圖片來源:李佳芯Facebook